砖雕工艺普通分窑前雕和窑后雕。窑前雕:即在没有入窑烧成砖的土坯上进行雕琢,其长处为具有如木雕般的丰厚层次,线条较为天然油滑,惟因窑烧进程,土胎加温以力压挤土坯,图画边际较滑润,但稍向上拱起变形,不利于大块面之拼组,砖色亦难把握,拼图画面无法完好。窑后雕:在已烧成砖的制品上,以小凿子渐渐雕花,其长处为没有窑前砖雕的缺陷,其缺陷为线条较为僵硬,只能作浅浮雕,且图画边际有凿子的痕迹,还较耗工。砖雕著作线条刚直有力,惋惜因不易制造,故数量不多。
砖雕著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。陕扶风、岐山县内的周原遗址,这里东距西安一百公里,是周人灭商的国都。周原遗址东西长约五公里,南北宽约三公里,其内散布着很多西周修建、墓葬、制铜和制骨作坊等遗址。在这里发现了较多饰纹瓦当,直径普通在17.7——25公分之间,间饰弦纹、重环纹等。其制造流程大致是先制成圆形瓦头,然后再在其上以泥条盘筑成圆筒体,形状近于水桶,再以细绳勒割为两半即成。当面的纹饰是全瓦制成手艺刻绘的,这与后世瓦当以榜样制造的办法颇不相同。这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砖雕。重环纹亦是西周中晚期青铜器上的一种最常见的纹样。
汉画像砖,可以说是砖雕的一个艺术顶峰。汉代注重厚葬,因而很讲究墓葬内部的点缀,留下了丰厚的什物与研讨资料。入门者可参阅如下著作:傅惜华《汉代画像全集》,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讨所1950年印行。段拭《汉画》,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版。萧亢达《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讨》,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。夏亨廉、林正同《汉代农业画像砖石》,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版。顾森《中国汉画图典》,浙江摄影出版社1997年版。蒋英炬、杨爱国《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》,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。上述著作中,包罗汉画像砖的发现和研讨简史、汉画像石、砖的区域散布和发生的社会布景、汉画像的艺术体现办法、墓地祠堂画像石、砖,地下墓室画像石、砖之间的联系等。依据段拭《汉画》的研讨,汉画可以概括为六类:一是缣帛画,二是宫廷岩画,三是墓岩画,四是器物上的点缀画,五是石描写像,六是砖画像。第三项实践包罗了墓岩画像、石描写像和砖描写像三种,由于这些画都是刻在砖石上面,故可以归为一类。还由于这类画像出土最多,触及的规划最为广泛。其间发现最多的是在山东、江苏、河南、四川等地。这些当地都是其时最为富庶区域。